宇宙觀的形成與科技發展

——保定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 李建明(根據網絡資料整理)

在《地球、太陽、銀河系》里我們介紹了宇宙里離我們最近的地球、太陽、銀河系的大致的形態結構和運行情況,今天我們來探討人類對于它們的認識過程。

一、中國古代對宇宙形態的認識

在中國古代,關于宇宙的學說主要有三家:即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

(一) 蓋天說

蓋天說出現于殷末周初。此觀點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為一個半球形的大鍋倒扣在地上。南北朝時代鮮卑族歌手斛律金《敕勒歌》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兩句詩,就是對蓋天說的形象化說明。

蓋天說示意圖

蓋天說一共有兩種:第一種蓋天說即“天圓地方”說?!稌x書·天文志》中說:“天員(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币馑际钦f:天如同張開的車子的圓形傘蓋,地如同方正的棋盤。

天圓地方說的最大破綻,就是半球形的天穹和方形大地之間不能吻合。后來又對此逐漸的修改為:天并不與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傘一樣,高懸在大地上空,周圍有八根擎天大柱子支撐著,就像頂部為圓拱的涼亭一樣。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共工觸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中所說的共工觸倒的不周山,就是八根擎天柱之一。天圓地方說提出的宇宙模型,只是憑感性的觀察而得來,現在看來似乎沒有多少價值,甚至覺得有些荒誕,但在我國歷史上卻有廣泛影響。因為它符合儒家關于“天尊地卑”的理論說教,在封建王朝的天地理論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如北京的天壇,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是圓形的;地壇,是皇帝祭地的地方,是方形的。這是天圓地方的象征性模型。

天壇-圜丘

天壇-圜丘

地壇-方澤壇

地壇-方澤壇

第二種蓋天說以《晉書。天文志》中所說的“天象蓋笠,地法覆盤(天像蓋子和斗笠一般,地像倒扣的盤子一樣)。為了說明太陽的運動規律,蓋天說還用一個“七衡六間圖”加以解釋。

七衡六間圖

七衡六間圖

“七衡六間圖”有七個同心圓,每一個圓為一衡,衡與衡之間為一間,衡間相去一萬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一百步,每一衡表示太陽在不同季節的運行軌道。每年冬至,太陽沿最外一個圓(外衡)運行,太陽出于東南而沒于西南,日中時距地平高度最低;夏至,太陽沿最內一圓(內衡)運行,太陽出于東北而沒于西北,日中時距地平高度最高;春分秋分時太陽沿當中一個圓(中衡)運行,太陽出于正東而沒于正西,日中時距地平度適中。各個不同節令都沿不同的衡運動。

由此可見,蓋天說宇宙結構理論也有不同的學派,可能是不同時代向著不同方向發展的結果。大體上可以說,蓋天說形成于周初,而到了《周髀算經》的寫作年代,即公元前一世紀,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定量化的體系。它反映了人們認識宇宙結構的一個階段,在描述天體的視運動方面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天圓地方”還有不同的理解。

易經《說卦傳》有這樣一句話“圓以神,方以知”。什么意思?這句話中的“神”就是神秘與不可知,表示無法認識和把握的世界;“知”就是知道和可觸摸的,可以了解及把握的。浩瀚的宇宙,天空,對于古人來說是神秘而未知的領域,而圓形對古人而言亦具有涵蓋一切的神秘的特性,故古人用圓這樣的抽象形式和它的概念來表達神秘的宇宙太空,即所謂天圓。這里的圓不是說的具體的形狀,而是代表的概念——神秘,不可知。這便是“圓以神”的思想方法。

同理,對于古人而言,腳踏實地的大地是可以觸摸的,是可以了解和把握的?,F實世界中,方形對古人來說代表著容易認知和把握,所以,他們就用方形的這個性質,用方形所代表的易知的概念來形象地表達大地。這是古人“方以知”思想方式對大地的認識的精妙表述。

而在漢時的《尚書緯·考靈曜》記載當中,又有這樣的介紹:

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行南而東三萬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恒動而人不知,譬如閉舟而行不覺舟之運也。

這像不像地球的自轉運動規律?雖然很多學說都不完善,但是從這些記載都實在的表明,古人并不是單純的就認為“天圓地方”,他們遠比我們想象得更有智慧。

所以,“天圓地方”的真正涵義絕不是粗淺低級的、簡單的形式上的形狀表述,而是一種哲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時間和空間,是講宇宙的真實面目。

(二) 渾天說

渾天說一般認為始于戰國時期屈原《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渾天說示意圖

渾天說示意圖

這里的“圜”有人認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漢末的揚雄提到了“渾天”這個詞,這是現今所知的最早的記載。到了東漢時,張衡所著的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燹D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笨梢姕喬煺f比蓋天說進了一步,它認為天不是一個半球形,而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不過,渾天說并不認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認為“天球”之外還有別的世界,即張衡在《靈憲》中所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游”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渾天說認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在“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渾天說采用球面坐標系,如赤道坐標系,來量度天體的位置,計量天體的運動。在古代,例如,對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順逆去留,都采用渾天說體系來描述,所以,渾天說不只是一種宇宙學說,而且是一種觀測和測量天體視運動的計算體系,類似現代的球面天文學。

隨著元氣體論的發展,渾天說改為地球浮于氣中,與氣天相似。宋張載《正蒙·參兩篇》中說:“地在氣中?!睖喬煺f比起蓋天說來,無疑要進步得多;對于觀測天文學來說,也能充分滿足要求。但是,作為宇宙結構理論來說,渾天說對于天球的概念完全是臆想的結果。

(三) 晝夜說

宣夜說認為,日月星辰是由氣組成的,只不過是發光的氣。三國時代,宣夜說學者楊認為銀河也是氣,并從中生出恒星來。他說:“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漢,眾星出焉?!保ā段锢碚摗罚┰谒急嫘缘淖匀徽軐W中,這種猜測是十分精辟獨到的。

宣夜說的進一步發展,還牽涉到天體的物理性質問題;據《列子·天瑞》篇記載,有位杞國人聽說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飄浮的,便“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边@便是成語故事“杞人憂天”的由來。歸勸杞人的那個人,還提出了不但天空充滿氣體,連日月星辰也是氣體,只不過是發光的氣體。后來的宣夜說學者又進而提出地球會壞,天地也會壞,但是用不著擔憂。就其宇宙結構理論來說,宣夜說確實達到了較高水平,它提出了一個樸素的無限宇宙觀。但是,從觀測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宣夜說卻不如渾天說的價值大。渾天說能夠近似地說明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宣夜說只能指出它們運行的不同,卻沒有探討其運行的規律性。修訂歷法時,渾天說有很重要的實用意義,宣夜說卻僅僅具有理論意義。但在人類認識宇宙的歷史上,宣夜說無疑也是一種重要的學說。

二、宇宙的起源

(一) “宇宙”的中文詞源

在中國古代,“宇”和“宙”指的是人們居住房屋上小小的部件。

《說文解字》關于“宇”的解釋:“宇,屋邊也?!?;到了《詩經·豳(bin 一聲)風·七月》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边@里“宇”的意思已經變為:“屋四垂為宇?!?,正像《一切經音義》中“宇,屋檐也”,指房屋的屋檐、廊檐?!秲x禮·士喪禮》“置于宇西階上”、《資治通鑒》“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等,也都是“屋檐”的意思。

隨著時間的推進,“宇”這個房屋上的部件,慢慢地就演變并代替了整座房屋。

《詩經·大雅·緜(mian 二聲)》中“聿來胥宇”、《楚辭·招魂》中“高堂邃宇”、蘇軾的《水調歌頭》“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中的“宇”,就不再僅僅是屋檐,而是代表了整座房屋。

當著到了屈原的《離騷》“爾何懷乎故宇”、賈誼的《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此處的“宇”就已經是含有“國家”或“天下”的意思了。

甲骨文的“宙”字,是一座房屋里面加一個“由”字,表示房屋靠一根上細下粗的梁頂著——意思是房屋的“梁”?!痘茨献印び[冥》:“而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爭于宇宙之間?!备哒T注:“宇,屋檐也。宙,棟梁也?!边@里的“宙”都是它的本義“棟梁”的意思。但到了《南齊書》“功燭上宙,德耀中天”、王勃《七夕賦》“霜凝碧宙,水瑩丹霄”里的“宙”,就是指天空了。

“宇宙”一詞連用,最早出現在《莊子》:“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边@里的“宇”代指一切空間,“宙”代指一切時間。這里宇宙的意義已是標準的時空的意思了。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薄段淖印ぷ匀弧芬舱f:“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闭f明古代詩人和科學家都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坝睢币巡皇侵改骋粋€具體的方位、處所,而是指所有的空間;“宙”也已經表示沒有開始沒有終末的無限時間,“宇宙”已經成為“無限大”了。?

(二) 漢語詞典對“宇宙”的解釋

1、 包括地球在內的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

2、一切存在的總體。即世界。戰國時的尸佼(jiǎo)在他的著作中說,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處于不斷地運動和發展之中。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

(三)關于“宇宙”的神話傳說

許多文化都有描述世界和宇宙起源的神話傳說,一般認為這些神話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1、盤古開天地的故事

中國有關盤古開天地的民間傳說,最早見于三國時吳國徐整著的《三五歷紀》。

傳說太古時候,天地不分,整個宇宙像個大雞蛋,里面漆黑一片,混沌一團,分不清上下左右,東西南北。但雞蛋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盤古。盤古在雞蛋中孕育了整整一萬八千年,終于從沉睡中醒來。他睜眼看去,只發現黑糊糊一片,且渾身上下,酷熱難當,透不過氣來。他想站起來,可是雞蛋殼一樣的東西緊緊地束縛著他的身體,連舒展一下手腳也辦不到。盤古發起怒來,抓起一把與生俱來的大斧,用力一揮,只聽得一聲巨響,震耳欲聾,大雞蛋驟然破裂,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向上不斷飄升,變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濁的東西,漸漸下沉,變成了地。

盤古開辟了天地,高興極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攏在一塊,就用頭頂著天,用腳踏住地,顯起神通,一日九變。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隨之升高一丈,地也隨之增厚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這時已經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萬里長。就這樣不知道又經歷了多少萬年,終于天穩地固,不會重新復合了,這時盤古才放下心來。但這位開天辟地的英雄已經筋疲力盡,再也沒有力氣支撐自己,他巨大的身軀轟然倒下了。

盤古臨死時,全身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鮮紅的太陽,右眼變成了銀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氣變成了風和云,最后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鳴,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閃爍的星辰,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高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開始有了世界。

盤古開天地

城市雕塑-盤古開天地-視頻截圖

2、 《圣經》中關于宇宙的故事——創世紀

神(上帝)創造世界。

神創造天地時,天地是空虛混沌的,黑暗的。

第一日,神創造了光,分出晝夜。神說:“要有光?!本陀辛斯?。

第二日,創造出空氣,分出天地。

第三日,分出陸地與海洋,造出植物。

第四日,造出太陽、月亮和星辰。

第五日,造出魚類和鳥類。

第六日,造出牲畜、昆蟲、野獸,并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人,管理各種活物。

第七日,休息。(這難道是星期天的由來嗎?)

《圣經》可以認為是猶太先民的百科全書,它記錄了猶太先民的神話傳說、歷史譜系、社會生活、詩歌律法等方方面面。創世記就是猶太先民的神話傳說以及生存創業的歷史。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女媧造人、盤古開天、神農嘗百草、遂人取火等與之相類。不同之處在于《圣經》將所有的一切都歸結于神(上帝),而中國神話傳說中,創造世界是由不同的神來完成的。

三、現代天文學對于宇宙的認識

現代天文學研究認為: 廣義的宇宙定義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定義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宇宙航行就是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航行。

現代天文學研究中,目前存在著三種關于宇宙的假說。

(一)宇宙永恒論

這個論點認為宇宙從初始期就是現在這個樣子,既沒有“誕生”之日,也沒有“終結”之時。這種假說把宇宙中的物質分為星云,射電源,脈沖星,類星體,恒星,小行星,隕石,宇宙塵埃等幾大類別。他們認為在大尺度宇宙中,這些物質處于一種力與物質的平衡狀態——即一些星體在宇宙中的某處湮滅了,一定會在宇宙的其它地方生成新的星體。相對于整個宇宙來說,局部的變化不會只發生在一處,宇宙的整體范圍內必然是穩定的,并且會一直維持在一種穩定的狀態下。

(二)宇宙分層論

支持這一觀點的科學家認為,宇宙的結構是分層次的。恒星是一個層次,由恒星組成的星系是另外一個層次。由多個星系組成的星團又是另外一個層次。由星團組成的超星系則是一個更高的層次。依照這個論點來看,宇宙是多維度的。既然是多維度的,我們人類所處的維度自然無法理解更高的維度世界。那么,其他維度的那些主宰者會是誰呢?

(三)宇宙大爆炸論

這是到目前為止,多數科學家都比較贊同的假說——宇宙大爆炸論。

“宇宙大爆炸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于138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

1927年,比利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說。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假說提出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

大爆炸開始于約150億年前的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被稱為奇點的一個點。

大爆炸后10-43秒(普朗克時間):約1032度,宇宙從量子漲落背景出現,這個階段稱為普朗克時間。在此之前,宇宙的密度可能超過每立方厘米1094克,超過質子密度1078倍,物理學上所有的力都是一種。(超對稱)在這個階段,宇宙已經冷卻到引力可以分離出來,開始獨立存在,存在傳遞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子。宇宙中的其他力(強、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仍為一體。?

大爆炸后10-35秒:約1027度,暴漲期(第一推動),引力已分離,夸克、玻色子、輕子形成。此階段宇宙已經冷卻到強相互作用可以分離出來,而弱相互作用及電磁相互作用仍然統一于所謂電弱相互作用。宇宙也發生了暴漲,暴漲僅持續了10-33秒,在此瞬間,宇宙經歷了100次加倍(2100),得到的尺度是先前尺度的1030倍(暴漲的是宇宙本身,即空間與時間本身,并不違反光速藩籬)。暴漲前宇宙還在光子的相互聯系范圍內,可以平滑掉所有粗糙的點,暴漲停止時,今天所探測的東西已經在各自小區域穩定下來,而這被稱為暴漲理論。

大爆炸后10-12秒:約1015度,粒子期,質子和中子及其反粒子形成,玻色子、中微子、電子、夸克以及膠子穩定下來。宇宙變得足夠冷,電弱相互作用分解為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輕子家族(電子、中微子以及相應的反粒子)需要等宇宙繼續冷卻10-4秒才能從與其他粒子的平衡相中分離出來。其中中微子一旦從物質中退耦,將自由穿越空間,原則上可以探測到這些原初中微子。

大爆炸后0.01秒:約1000億度,光子、電子、中微子為主,質子中子僅占10億分之一,熱平衡態,體系急劇膨脹,溫度和密度不斷下降。

大爆炸后0.1秒后:約300億度,中子質子比從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后1秒后:約100億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負電子湮沒反應出現,核力尚不足束縛中子和質子。

大爆炸后10秒后:約30億度,核時期,氫、氦類穩定原子核(化學元素)形成。當宇宙冷卻到109開爾文以下(約100秒后),粒子轉變不可能發生了。核合成計算指出,重子密度僅占拓撲平宇宙所需物質的2%—5%,強烈暗示了其他物質能量的形式(非重子暗物質和暗能量)充滿了宇宙??。

大爆炸后35分鐘后:約3億度,原初核合成過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后1011秒(104年),溫度約為105開爾文,物質期。在宇宙早期歷史中,光主宰著各能量形式。隨著宇宙膨脹,電磁輻射的波長被拉長,相應光子能量也跟著減小。輻射能量密度與尺度(R)和體積(4πR3/3)的乘積成反比例減小,即按1/R4減小,而物質的能量密度只是簡單地與體積成1/R3反比例減小。一萬年后,物質密度追上輻射密度且超越它,從那時起,宇宙和它的動力學開始為物質所主導。

大爆炸后30萬年后:約3000度,化學結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為氣態物質,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云塊,直至恒星和恒星系統。

(四)宇宙大爆炸論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大爆炸后最初的幾分鐘,相關的觀測嚴重缺乏,最早期宇宙物質——能量的實際形式很大程度上仍只是猜測。大一統理論預測了特定類型的粒子(如難以捉摸的磁單極子),而超弦、超對稱、超引力以及其他多維理論都預測了各自原初粒子及作用力。

物質對反物質的絕對優勢也是一個需要透徹說明的經驗性事實。

其他主要問題都與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產生和本質有關(通常認為量子真空是二者的主要提供方)。

(五)現代關于宇宙大爆炸的爭論

1、美國的的科學家在2014年9月28日用數學的方法證明了“黑洞是不存在的”。?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勞拉·梅爾西尼·霍頓在在線物理學知識庫ArXiv發表文章稱,她已經用數學證明了“黑洞是不存在的”。

勞拉的理論使用了數學方法,將萬有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理論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得出的結論就是認為“黑洞并不存在”。她和霍金都認為當恒星死亡坍塌時,會釋放出霍金提出的輻射。在這個過程中,星球自身也將流失一大部分的質量,最終,死亡的星球所剩的密度不足以形成黑洞。

如果這條理論被證實是正確的,大爆炸理論可能會因此而被推翻,甚至于現代物理學對于宇宙的起源學說可能將被全部推翻,亦或是融合萬有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的新理論中設定“黑洞不存在”。

2、一些天文學家認為:既然宇宙在高速膨脹,那么它膨脹的起點是在哪里呢?

四、 關于宇宙構成的研究

(一)正常物質

現代研究認為,研究宇宙構成,首先要注意的是我們熟悉的東西。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為一類,稱為“正常物質”。正常的物質包括:恒星、星系,氣體和中微子。

1、重元素(0.03%)

在宇宙誕生后的最初5億年內,唯一存在的元素是氫和氦。為了形成其他重元素,它需要經歷恒星的誕生和死亡時期。

當恒星燃燒核心的氫或其他元素時,就會形成重元素。在它死亡后,由于星云或超新星的形成,恒星就會“拋出”太空中所形成的元素,而這些分散的元素進一步用來創造新的恒星、行星和其他物體。當然,這個過程是相當緩慢的,所以在我們的宇宙中,只有0.03%的重元素。

2、中微子(0.3%)

中微子是在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它們幾乎沒有質量,并且以光速運動,它們與物質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弱的。對中微子的研究,使我們能夠確定太陽和其他恒星的核聚變率,以及計算它們在宇宙中的數目。估計它們約為整個宇宙的0.3%。

3、星星 (0.4%)

仰望夜空時,我們會看到許多明亮的星星。在太陽系中,只有一顆恒星–太陽。然而,在我們銀河系的框架內,恒星的數量可以多到1000億個。據科學家估計,宇宙中至少存在有1000億個銀河系這樣的星系。這樣算來,整個宇宙中應該有“1000億乘以1000億”(1后邊帶22個0)顆星星.盡管如此,它們也只占整個宇宙的0.4%。

4、氣體 (4%)

氣體通常占據恒星和星系之間的空間。它們比較常見,主要是以氫和氦為代表。我們不能通過望遠鏡看到這些氣體,但可以通過無線電波、紅外線和x射線或更精密的設備探測到它們。

5、暗物質(22%)

在對星系、星系團及其相互作用的詳細分析中,科學家發現,全部氣體和塵埃并不能解釋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據估計,在任何波長的光、無線電波和伽瑪射線下,約有80%的星系質量是不可見的。這個神秘物質的起源尚未知曉,現有的假設就是暗物質。假定這些粒子與中微子類似,但質量要比中微子大得多。根據假設,它們可能是早期星系形成過程中熱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科學家們一直無法在實驗室條件下發現或人為地制造暗物質。

6、暗能量(73%)

對暗物質的研究,已經相當困難了,更別說暗能量。這是一種物質,應該是構成宇宙最大的百分比。當然,對科學而言,這個組成成分是最不可理解的。暗能量很可能不是很大,但它們可以作為時空的一個奇怪的屬性而存在。同樣,它們也可能是某種能量場形式,幾乎滲透到整個宇宙;或者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然而我們并不知道。要了解暗能量,我們將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更多的信息。

五、結束語

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是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發展而發展的。中國的甘德和石申是用肉眼觀察夜空,寫出了《甘石星經》;伽利略借助光學望遠鏡,發現了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利用三角測距法測出較近天體與我們之間的距離;人們發現了“造父變星”的發光強弱周期性變化與其絕對亮度的比例關系,從而推算出它的距離;哈勃發現了“哈勃定律”后,利用紅移量和距離成正比來計算出星體或星系的距離。

隨著人們的觀測手段和測量方法的進步,人們的觀測水平和觀測結果也就越來越高超。關于宇宙,還有許多謎題需要解開。正像一位網友在討論宇宙邊界時所說的:“宇宙是有邊界的,也可以說沒有邊界,如果你的能力出不了這個邊界,它就有邊界,如果你有能力出去,它就沒有邊界......”。人類認識世界的水平與人類科技發展的水平相一致??萍荚诎l展,科技手段在提高。隨著人類的科技水平快速發展,我們終將揭開這些未解之謎。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